虽然还未入伏,但夏季的炎热在很多地方已经明显感受到了。
小暑一到离三伏天就不远了,将开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今年三伏天从7月11日正式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19日,长达40天之久
年的三伏天时间表如下:
初伏: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里天气高温潮湿,人体容易感到不适,若不注意在三伏天将其他病痛根治,很可能会留下病根。
《黄帝内经》中讲:“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人食五谷杂粮,身边环境不能够保证怎能保证随时舒适其中,特殊环境变化使得身体里面会集聚阴寒,那么阴寒就需要阴阳交替变化去排除--夏日治病成了常态。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天气又很热,又需要劳作,虽然说“不妄劳作”但是要肯定缺少不了“劳作”,只要劳作,就要出汗。出汗后就容易被阴气入体,产生疾病。所以在三伏天就需要及时的将一年的阴气排出体外。
中医当中讲究冬病夏治,巧妙的利用好三伏天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注意到以下几点,可以使我们提前应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一、炎暑强悍,减少活动
三伏天如果我们无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导致体温过高。就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极易落下病根。
建议避免在炎热的阳光下暴露时间过长,适当休息和补充水分,选择清凉的室内或阴凉的地方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的温度。
高温环境下,身体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退,容易导致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分餐进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容易疲劳,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充足睡眠,天气不炎热时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二、注意防寒,避免贪凉和受凉
其实人体当中的很多疾病都是在三伏天落下的病根,要知道三伏天本身的天气是比较炎热的,当天气炎热之后,人体的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大,因此更容易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人就会长期待在空调房当中不愿意出门。若长期如此的话,也会让寒气入侵到体内,同时还会导致人体的抵抗力降低,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在室内应当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使用空调和电扇,以免导致体温过低和湿气过重。可以通过适当开窗通风、使用遮阳帘和调节室内湿度的方法来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衣着选择适当的服装,穿着轻薄透气但能保暖的衣物。建议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排汗的棉质衣物,同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的适宜温度。
避免食用过冷的食物和饮料,尽量选择温热的食物,如热汤、热粥等。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以免伤害阳气。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温性食材,如生姜、大蒜、红枣等,有助于驱寒和温暖身体。
三、食疗调理
1.绿豆
绿豆汤最简单的做法。轻轻松松就可以做。首先绿豆提前浸泡,方便可以煮烂,也可以用高压锅直接煮。加入适量的水,煮两个小时左右,煮得差不多,开始裂开外表的皮,就可以加一些冰糖作为调味,之后继续煮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绿豆汤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汤类。主要可以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消肿。
2.冬瓜
冬瓜做成冬瓜排骨汤也是一道夏季非常好的补品。它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滞、对暑热难消等现象有效。主要有排骨、冬瓜等,口味鲜,汤清宜人。做法把冬瓜处理干净,切块,排骨洗干净,剁块。将排骨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到七分熟,放冬瓜和姜,煮熟之后,放入食盐调味即可。
3.莲子
莲子除了可以生吃以外,还可以用来进行各种药膳,比如说可以煲汤、可以用来熬粥,可以和各种食物搭配服用,像银耳莲子百合汤,就有一定的治疗健脾润肺、清心除烦的作用。夏季吃莲子可以养心护心,而且还能帮助你提高睡眠质量。
4.生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古语相信大家都知道,吃姜可以活血,防治腹泻,大家可能觉得姜属于热性食物,夏天吃食容易上火。不然,生姜中的成分还可以防暑降温,湿热体质的朋友吃姜还可以去除湿热,保健身体。生姜可以和茶叶做成生姜奶茶来喝。生姜和茶叶看似不搭却是夏日绝配,茶叶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之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不但能有效的补充身体因出汗过多而流失的营养,还有去暑的作用,生姜的作用更是不用多说,再加上牛奶,不论是营养和口感都达到了最佳,做法也非常简单,钟爱奶茶的朋友不能错过
5.薏米
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利水、利尿的功效,夏季湿邪容易入侵身体,吃点薏米能帮助体内排毒祛湿,夏天气温较高,导致油脂分泌旺盛,容易诱发斑秃,常吃薏米还有生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进行“薏米红豆粥”的组合搭配,利用凉性进行降温清热,将湿气凝结;还有利尿作用,将湿气排出。就好比,我们冬天洗盘子或者水池的油污,要用温水一样。去湿气,要用冷的特性使湿气凝结,再排出去。
古人认为,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这样才是好的年景,庄稼才易获得丰收。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大暑的热和雨,雨热同期,作物才长得快。如果,热的时候不热,积温不够,等到秋风一起,温度一降,作物就来不及成熟了。老话“大暑不暑,五谷不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此,大家咋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