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岳彩轮
岁月悠悠(中国近代经典艺术歌曲)
合作钢琴StephenScarlato
发行时间年
版权人岳彩轮
01岁月悠悠黄嘉谟词江定仙曲02花非花黄自为白居易诗谱曲03红豆词刘雪庵为曹雪芹词谱曲04大江东去青主为苏轼词谱曲05星月交辉饶昌敏词李中和曲06春归何处陈田鹤为黄庭坚词谱曲07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贺绿汀曲08飘零的落花刘雪庵词曲09思乡韦瀚章词黄自曲10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11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12沙哟娜拉吕泉生为徐志摩的诗谱曲13追寻许建吾词刘雪庵曲14我住长江头青主为宋之仪词谱曲15阳关三叠黄永熙为王维诗谱曲16思乡曲戴天道词夏之秋曲17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18何年何日再相逢王文山词林声翕曲这是岳彩轮先生自己策划并录制的一张碟。腾讯音乐上的音轨应该不是从岳彩轮先生(版权所有人)那里签约拿到的,还很奇怪地注明由KdigitalMedia,Ltd.出版,不知是怎么回事。
QQ音乐PC客户端页面截图
《岳彩轮岁月悠悠中国近代经典艺术歌曲》发行于年。一位留意划拉美声圈资料的八零后推荐给我,我存了音轨但没立刻听。前阵子聊萧友梅先生的《问》,发了一篇图文→萧友梅作品《问》历史录音几款,前半段我用了三位当今一线歌者的录音,后面又上传了几款“历史人物”的录音。彩轮先生的录音我给列到后面这组。论年纪把他归为“遗老”并不合适,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五零后以及六零后这拨歌者中唱过《问》人有几个呢,但排出来一听,我想象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雅士样貌,惟彩轮先生这录音有那样的神采,于是一并把《问》之外的音轨都听了。
《岁月悠悠》副标题命名为“中国近代经典艺术歌曲”(他翻译的英语是ChineseClassicalArtSongs),辑入十八首歌,我认为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小集合。里面有几首歌不够“著名”,比如标题歌《岁月悠悠》,按照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国大陆多数听众的“名曲”标准排名,这歌绝对是“前十名”之外的。
互联网上记录彩轮先生从事声乐行的信息很少,我根据与他关联的一些信息推测,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大概是在年代中后期,若论代际,彩轮先生和他大哥岳重算一批。前两天有位读者在一篇文章下留言,提到岳彩轮在艺术歌曲演唱上的一些长处,我回复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岳彩轮如果那个时候只满足于唱好“守大桥”、“老司机”甚至“回延安”这样的歌曲,可能就没有现在我们听他唱歌的味道了。
听岳彩轮先生这张碟的感受我觉得值得记录,所以写个笔记大家看着玩儿。
音轨赏听
男中音岳彩轮
合作钢琴StephenScarlato
01岁月悠悠黄嘉谟词江定仙曲《岁月悠悠》被女声演唱得更多,彩轮先生唱《岁月悠悠》克制但并不平淡,高音声部的歌曲移调到低音声部可能出现的凝滞,他一点没有,算是让这支歌多了个“彩”。此歌有旧文介绍过,《岁月悠悠》的“待遇”与江定仙先生的低调(←戳)
02花非花黄自为白居易诗谱曲《花非花》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庆集》诗集中《花非花》段,主题大约可以解释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黄自先生谱曲时依字创腔,唱起来犹如吟诵。这首旋律温婉、藴籍,带叙述性的歌曲,把缥缈、朦胧唱出来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达到这个效果,歌音清轻偏薄的嗓子更方便,声音重的男低音或低男中音不太容易把幻觉却有恬淡的气质表达出来。我印象比较深的录音是某位老前辈演唱的,他个人音色中滞晦的特征把这首歌中如梦如幻全掩映没了。近几年当红的一位青年低男中音就把高、低、疾、缓安排得特别准,声音也控制得很好,连贯又有倾诉的要义突出,不白,所谓“虚实”都交待得特别清楚。彩轮先生的这个录音在我看来跟那位青年歌者的效果是一档。
03红豆词刘雪庵为曹雪芹词谱曲《红豆曲》是刘雪庵先生为朱彤创作的话剧《郁垒》(宝玉与黛玉)写的插曲,被普遍认为带有缠绵悱恻的气质。年,周小燕曾在法国表演这首歌曲,多数文献把周先生认定为首唱者。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性别并不限定,这首小说原著中由贾宝玉吟出的诗在话剧配唱的时候是男声还是女声我没去查,不过从整个音乐旋律的第一印象说,这首歌曲还是更像一首民国时候的都市歌曲,似乎合适女声更多。由于有“贾宝玉”的影视剧形象在前,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总“跳戏”的情形总克服不掉。声音重的男声唱它唱得再好,也让我觉得不能全部投入情感去共鸣。当然,这首歌曲的旋律以及其在艺术歌曲特征上的追求我是尊重的。而且,就当致敬倒了大霉的刘雪庵先生,再有多少人唱它俺也不嫌多。
在这里,讲的是中国的故事,用的是五声音阶的旋法,全曲旋律没有bC的出现,少有的F连成了中国传统的六声音阶。高为杰教授在研讨会的发言时还谈到“在教授旋律写作时,刘雪庵先生的作品是不可少的,他的《红豆词》(在旋律上)用五声音阶的模进……”这样的中国化民族旋律配以西洋的音乐语言,在看似功能化的和声中,却常常出现色彩的变化对比,而六个降号的使用,却是运用钢琴做出的对琵琶定弦的模拟,实为中国化了的琵琶。中段起伏渐增,头尾平缓,情绪一层层深入,又一点点消解,表征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境界的超越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