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组织、建基地、强旅游、谋幸福,5年间,杨家湾村这个小村庄在江西煤监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十八湾”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富强通讯员万彬刘艳红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新泉乡杨家湾村,横亘在“十八湾森林公园”中。记者站在村内高山上远眺,狭长的村落尽收眼底,优美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5年前,这里公路不发达,俗称“十八湾”,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被江西省确定为“十三五”贫困村。
5年后,这里岁月静好,清澈的小溪伴着青山,山水相映,风景秀丽;山脚,双向两车道的村级公路蜿蜒而过,路旁是村民居住的楼房。
5年间,小康悄然走近,杨家湾村村民在江西煤监局的帮扶下,用勤劳的双手战胜困难,建起幸福家园。
“现在的杨家湾村山清水秀,干净整洁,道路硬化到户,饮用水连接入户,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村里正在加大力度发展文化旅游和民宿等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7月30日,江西煤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学起到杨家湾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这是他最深刻的印象。
这5年,江西煤监局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调动杨家湾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建设了一批脱贫攻坚工程,使这个小山村逐步突破了阻碍发展的瓶颈,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村民正阔步走在迎接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抓组织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8月9日,适逢周末,周永建和妻子忙得不可开交,多名游客到他开的农家乐用餐。周永建喊来了邻居周平华帮忙,并给了他元劳务费。周平华是村里的贫困户,周永建经常通过这种方式给他帮助。“外地的游客喜欢到村里徒步旅行,玩儿累了没地方吃饭,我便在年开了一家农家乐。只要超过4桌,我就会叫村里的贫困户前来帮忙。”周永建说,他帮助贫困户的想法,还得从年说起。
年5月7日,江西煤监局抢险排水工程科科长方华来到杨家湾村,先后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这个村建在14.3公里的狭长地带上,两边全是高山,交通不发达,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面对这方热土,我思绪万千,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我还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农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从头做起,扎实干好帮扶工作,帮贫困户走出困境,撸起袖子加油干!”初来乍到的方华,在扶贫日志中这样写道。
4个月的时间,驻村工作队走遍了全村户,摸清楚了杨家湾村的“穷根”。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69人,年,通过查漏补缺又增加1户,贫困户共26户76人,主要致贫原因是缺劳动力、疾病、伤残等。“刚开始贫困户见到我们总问,这次给他们带了多少钱来?等、靠、要的思想深深埋在贫困户的心中。”面对此情此景,方华最想改变的便是贫困户的思想。
杨家湾村有20名党员,其中包括外出务工的党员和年事已高的老党员。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来促进发展,是方华首先想到的方法。
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方华做党员群众的工作,使大家统一思想,下定决心选出一个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班子。经过新泉乡党委精心的考察,徐德纯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周希洋被选为村委会主任,由此组建起一支群众满意、乡党委放心的村两委班子。“如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摆在桌面上说清说透,有不了解的情况,及时沟通交流,大家拧成一股绳,合力把支部建设好,把扶贫任务落实好。”方华甚是欣慰地说。
好班子有了,如何改变贫困户的思想?方华心中也早有了方向。驻村工作队和两委干部商议决定,召开扶贫励志大会,向全村贫困户宣讲脱贫攻坚重大意义和精准扶贫政策。第一次的扶贫励志大会,身为党员的周永建上台发了言:“有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我们一定能摆脱贫困。”从那时起,周永建开的农家乐中便经常能看到贫困户帮忙的场景。
“运用党员群众的致富事例,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从思想上彻底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方华一直以来最想实现的目标。现如今,驻村工作队员经常组织全村贫困户在村委会前的屋场集合,开展贫困户家庭评比,激励贫困户“户与户”对比,争当先进,并引导贫困户对屋场前的村容改造工程提建议、谈想法。
在徐德纯看来,这样的形式不仅拉近了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距离,更让党员干部了解了贫困户的真正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几年,在江西煤监局和各级党委的组织下,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带领村民致富为核心,在精准扶贫一线、村庄整治、难点工作中全面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徐德纯说。
建基地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在方华心中,贫困户收入问题是他的“心病”。如何让贫困户的生活有奔头?让贫困户也有不错的收入?方华认为,建产业、勤务工是唯一能够增加收入的方法。
年2月,在新泉乡党委、政府与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江西林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杨家湾村,流转土地0亩开辟金线莲种植基地。杨家湾村共有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就业,并在当年实现企业分红7.6万元。
从基地建成的那一天开始,贫困户谢应清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干活儿,每年能增加收入元。非常感谢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能将这样的机会给我们贫困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真不错。”谢应清说。
亩油茶、亩竹林低改、千瓦光伏发电也在为杨家湾村招揽游客、创造收入。一个以村委会牵头、合作社经营、贫困户种植的发展模式在杨家湾村逐渐成熟。
年3月,芦溪县马家柚扶贫基地落户新泉乡,为当地脱贫致富带来了更大希望。“每棵马家柚每年产果斤以上,可为贫困户带来长久可观的经济效益。”方华说,年4月,新泉乡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庭院经济——马家柚种植项目计划,为有意向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马家柚苗与肥料,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实施“三包”政策:包种、包活、包销。
今年4月,新泉乡红色连心服务队把棵树苗送到了杨家湾村贫困户黄友元家。如今,看到果树长势喜人,黄友元得空便行走在苗木间,时而停下看看,时而伸手拽拽,脸上满是欣喜。“柚子树明年开始挂果,后年进入盛产期,有了果树何愁不富!”黄友元说。
除了产业扶持外,杨家湾村的贫困户也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收入,让自己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7月5日,贫困户郑启祥和妻子罗增萍给母亲过了一个生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别提有多开心。“在驻村工作队的介绍下,我抽空就去村里的筷子厂工作,一年能增加近1万元的收入。现在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一家人每年都要给老人过个热热闹闹的生日。”罗增萍说。
每天7时,66岁的五保户何家球便在村子内打扫起卫生,这得益于驻村工作队实施的扶贫专岗政策,每年能为他增加收入元。原来生活消极的何家球在方华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过上了积极的生活。年,因危房改造,何家球住上了新房。“住到新房不到2个月,原来16平方米的老房子就倒了。”眼中泛起了泪花的何家球指了指半山腰上倒塌的老房子说。
截至目前,杨家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76人中,已脱贫25户73人,该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5%。
徐德纯说,杨家湾村的脱贫工作离不开江西煤监局的鼎力相助。
方华告诉记者,从年至年,江西煤监局在局机关自身行政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紧缩办公开支,总计拨付扶贫资金73万元帮扶杨家湾村。年至今,每年该局领导都会抽出时间到杨家湾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走访贫困户、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并建档立卡,累计发放慰问金15余万元。
强旅游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
坐落在武功山脚下,杨家湾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不失为让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的好办法,也是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好路子。
年,在征得村民同意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将57栋土坯房进行统一改造,作为民宿出租。每栋按每月元租金、出租20年的条件签订合同,所得7.2万元租金全部归户主所有。
看到村里发展旅游业的行动,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徐立军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在自家也办起了民宿。
徐立军原本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外跑长途运输,将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从芦溪运往贵州等地,虽然一趟活下来所得薪酬较高,但工作时间过长,一日三餐不定时,久而久之在健康上埋下了隐患。年,医院检查,被告知患上了胃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徐立军将自己多年积蓄用尽,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治疗,做了胃切除手术,才控制住病情。回到家乡的徐立军与父母和帮扶干部多次沟通商量后,决定将自家门口的好资源好好利用起来,他将家里的几个房间重新做了装修,购置了床铺、桌子等家具,创办了“福缘山庄”。
今年7月,徐立军家的民宿开张了。“游客吃的菜都是我自己种的,我们家还养了3头牛、5只鹅、70多只鸡鸭,这些客人们都看得见,纯天然的东西他们吃得也放心。”提起自家的民宿,徐立军一脸自豪。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徐立军创办的民宿营业额已达多元。在家里创业,既能免去在外奔波的辛苦,还能照顾双亲,徐立军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我家旁边直接上武功山的徒步路线即将开通,到时生意肯定会更好,帮扶干部和村里帮我申请的5万元小额信贷马上要到账了,我准备在门口再搭个乘凉的棚子。”厨房里,徐立军放下锅铲转身擦汗,乐呵呵地期盼着未来。
像徐立军这样创办民宿的,在杨家湾村有7家。
谋幸福“光棍”脱贫又“脱单”
因为贫困,杨家湾村还是当地的一个“光棍村”。“只有往外嫁的姑娘,很少有娶进门的媳妇。”江西煤监局赣西南分局监察一室二级主任科员、驻村工作队队员李禹说,杨家湾村40岁以上的光棍曾有20多个。
“恭喜恭喜,祝你们夫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3月11日,贫困户徐永清的儿子徐福萍领回结婚证的这一天,方华来到他家中,见证贫困户脱贫又“脱单”的幸福时刻。
年,徐永清一家的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顺利脱贫,如今家里又迎来了大喜事,儿子娶上了媳妇,终于了了一桩心事,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老两口儿的脸上。
徐福萍今年40岁,平时开三轮车搞运输,如今在村委的安排下,又干上了村里的公益性护林员,每月按时拿工资。这两年家里建起了新房,日子越来越好。在周围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如今喜事随缘。老实的徐福萍,本以为自己注定光棍一辈子,没想到,精准扶贫政策让他人到中年脱了单。
去年,周平华也脱了单。“说起周平华,村里人都知道,以前家里特别穷,四十几了还没有娶媳妇成家。”方华说,周平华半岁时左手不幸被严重烧伤,成了残疾人,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患有重病,他只得独自撑起整个家,在外打零工维持家里生计和老人的医药费。因此,周平华的婚事就一拖再拖,他成了村里的大龄单身,还寄住在叔叔家的老房子里。
年,驻村工作队在给周平华申请的4万元异地搬迁补助金到账后,帮他盖了一间新平房,他和父亲收拾简单的家当搬进了新家。年5月,父亲因病去世,只剩下周平华一人孤苦伶仃。旁人都劝他说:“光棍的日子不好过,赶紧把房子再升层改造一下,娶个媳妇回家。”
去年,他拿出几年的积蓄,用几个月的时间,加盖了一层新房,地砖、吊顶、金大门崭新崭新,网络智能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
不久之后,说亲的人上门了。女方看周平华家啥都不缺,本人也老实肯干,当即点了头。去年农历十月,十八湾的红豆杉枝头挂满了通红的果子,周平华办了一场低调简朴的婚礼,把“新媳妇”颜绍红娶进了门。婚宴上,驻村工作队全员出席,他们都为周平华由衷感到高兴。
8月12日一大早,贫困户王启祥便出门干活了。年,王启祥被评定为建档立卡低保户,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他被安排到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元,还经常打点零工。年,凭借着近2万元的收入,王启祥成功脱贫。今年4月,47岁的王启祥,第一次当上了父亲。
年,通过人介绍,王启祥相中了邻村的姑娘吴建鹏。起初,面对不善言辞的王启祥,吴建鹏并不来电。几次接触后,她发现王启祥虽不会甜言蜜语,但做事卖力,还特别有上进心,闲暇时间不忘勤劳致富,家里光景也在慢慢好转,便答应了这门婚事。
领了结婚证后,夫妻俩开始筹划美好的未来。王启祥在外忙活,吴建鹏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养了一头猪和不少鸡鸭,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年,王启祥在山上做事时左腿不小心被竹片贯穿,做了紧急手术,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上门慰问,帮他申请到救助金0元,还忙前忙后帮助他报销了90%的医药费。
如今,有名的“光棍村”在江西煤监局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通向小康生活的路,叩开了让村民幸福的大门。
在田学起看来,杨家湾全村脱贫还只是第一步。“今后,我们的帮扶工作要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搞好脱贫后谋划发展,把杨家湾村建设成可持续高质量富裕美丽幸福的乡村。”田学起说,作为杨家湾村的坚强后盾,江西煤监局将一如既往支持杨家湾村的发展,让杨家湾村乡亲们能安心走在小康大道上。
记者手记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夏日的杨家湾村很是炎热,走在村里,记者时常能看到驻村工作队队员不惧烈日,为村民服务的身影。全村还有一户人家没有脱贫,工作队的努力就不会松懈。他们认为,脱贫是第一步,让乡亲们的日子真的富起来,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方华来到杨家湾村的第一天,便开始走村入户,与村民生活在一起。3年的时间,他记录的扶贫日志多达6本,几乎每一页都记录着杨家湾村的点点滴滴。杨家湾村的角角落落,都有方华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脚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方华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记挂在心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开展扶贫工作的准绳。
用田学起的话说,驻村工作队的工作精神,充分展示了煤监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更体现了煤监人的为民情怀。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不仅获得了地方各级党组织肯定,还收获了村民的认同、贫困户的满意。
从等、靠、要,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到红红火火的日子,杨家湾村村民幸福的笑声回荡在“十八湾”。
杨家湾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农村面貌的改变反映的是脱贫攻坚成效,干群风貌折射的是发展致富势头。行走在“十八湾”,一张张面孔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朴实憨厚、勤劳上进,有的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改变思想观念勤劳致富的贫困户,不管是怎样的面孔,他们都在为绘就小康生活的美丽画卷而忙碌着。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责任编辑:杨安琪
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编辑:张维